董浜镇农业发达,景色优美,多年来致力于发展特色农业,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同时做好美丽乡村建设和环境综合治理,抒写出一篇篇新时代董浜人的奋斗故事。
产业兴旺亮品牌天灌溉不了多少地,非常辛苦。自从政府给我们装上了节水灌溉设备,不仅灌溉效率和作物产量提高了,还十分轻松省力,对我们农户来说,真是一件实实在在的大好事。”他说。
近两年,董浜镇在实现全省首个镇域节水灌溉全覆盖的基础上,有序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2万多亩,解决了困扰农民多年的田间排涝和出行等难题,农业载体建设水平进一步提升。同时,董浜镇围绕绿色发展理念,以绿色循环农业为基础,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水肥一体化、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等技术,加大耕地保护力度;建立“智慧田园”星创天地,加大产业链培育,吸引各类新型农业主体进入,投资6000多万元的绿博蔬菜分拣中心即将启动建设;依托园区职业农民培训中心,联合南农大研究院等科研院校,广泛开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养,不断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结合供销社综合改革契机,联合成立星乡创供销服务有限公司,为广大农户提供育苗、飞防等社会化服务。农业从业者李中奇说,农业现代化步伐不断加快,大家也要紧跟趋势,不断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以前人工打药10个人1天100亩,现在用无人机植保,2个人3小时就可以完成150亩的喷药,省时、省力、高效。
此外,董浜镇政府倾力打造的“董浜乡情十二品”,区域农业品牌效应逐渐显现,以“一镇四节十二品”为载体,通过全媒体全方位宣传,推动农产品地理标志、绿色食品等认证,不断提升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筒管玉丝瓜成为全市首个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童颜”黄金小玉米获评第二届中国“互联网+农业”大会“互联网十大爆品”之一,成为常熟首个网红农产品,产品畅销全国,品牌溢价的提升也带动了百姓的增收致富。沈巷葡萄、里睦酱瓜等农产品知名度和销量不断提高,一年一度的徐市百年羊汤节也吸引了上万人前来品尝地道的江南美味。
乡村美丽宜人居
在智林村蒲场,村民张梅芳刚回娘家探亲,发现村里大变样,家中院子里的几棵大树都用矮围墙围起来了,边上铺了砖,看上去整洁了不少,出门就是小花园,饭后可以散散步非常方便。
在加快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董浜镇全力推进“233”专项行动,3批累计上报入库自然村庄59个,涉及农户1687户,总体完成进度约40%。智林村党委书记姚贤军说,在对蒲场自然村落实施“233”行动过程中,他们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着力保持乡土特色,返璞归真的弄堂庭院,焕然一新的村道桥梁,碧波荡漾的河水,增加了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董浜镇还同步抓好大气污染防治和工业废水治理工作,完成工业废气深度治理1家、VOCs全过程污染控制3家,新建污水主管网5公里,完成北港、久盛污水厂提标改造工程,市级挂牌督办的“黄泥浜区域整体环境问题”整改工作也在有序推进中。董浜镇由小及大,全方位为村民营造良好的宜居环境。
网格管理保稳定
今年,常熟市城市综合治理联动指挥中心董浜分中心举行了多次别开生面的见面会,各网格长和网格员向居民群众介绍网格服务管理事项、公开网格联系方式,提升网格化治理的知晓率。村民陆建英说:“通过这个网格化管理的见面会,我们知道了现在成立了新的网格化管理机制,非常方便。譬如我要反映一件事情的时候,不需要再去村里找书记、主任,只要直接跟网格长联系就行。”
董浜镇以联动指挥中心为中枢,以基层综合治理、矛盾风险隐患管控为重点,融合12345便民服务、数字城管和镇域综合执法等平台功能,建立镇、村(社区)二级管理,建立“全面覆盖、各方参与、上下联动、监管到位”的网格化治理模式。完善镇、村(社区)网格化工作机制,将公益广告、基础设施、镇容镇貌、小区管理、环境卫生、校园周边环境、公共安全等文明城市常态化“八个一”事项纳入全要素网格管理,实现顺畅运行。
董浜镇继续巩固深化“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成果,积极开展扫黄打非专项行动,坚决扫除“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加快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构建公共安全防控网络,加强网格化社会治理数据库和基础平台建设。优化公共交通秩序,实行镇区“货车禁行”,合理规划交通组织方式。探索社会管理创新模式,推进综治网格化管理,实施综合执法“双随机”检查制度。进一步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权益保障渠道,完善矛盾排查化解常态化机制,全力维护社会稳定,筑牢安全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