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是近年来的热门词汇,方方面面的工作都离不开它。与它打交道的,几乎都是“80后”“90后”甚至“00后”。但在市公安局沙家浜派出所,50岁的社区民警徐宏建更胜年轻人。他精通10个平台的操作,化身大数据分析师,指尖操控“千军万马”,用小小鼠标为人民群众编织安全防线。
2006年,34岁的转业军人徐宏建踏进常熟市公安局的大门,从部队一把手变成一名社区民警。社区民警不像刑警、特警那样轰轰烈烈、惊心动魄,他们什么都要管,就像一个大管家。部分亲友对此表示不可置信,“他一个部队一把手,当得了社区民警?”类似的话听多了,徐宏建不服输的劲头上来了:一定要做出点成绩,得到认可。
劲头有了,但困难永远比想象的多。到沙家浜派出所(原芦荡派出所)后,作为一个新人,徐宏建被差去取证。蒙蒙细雨中,徐宏建穿着一双布鞋,满脚泥泞地走到事发店铺门口。他操着带有明显口音的普通话表明来意,没想到连门都进不了:“你不要进来,把地踩脏了!”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这句略显直白的话,对刚踏上社会的徐宏建来说,比隆冬的气温更让人心凉。委屈过后,他也意识到,穿着满是泥的布鞋走进去,确实给群众添麻烦,自己确实还未彻底转变身份,确实还未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意识。这次经历,却再次坚定了徐宏建“做出成绩,得到认可”的决心。
2008年,一起抢劫案发生在徐宏建辖区。正当大家忙着走访取证时,徐宏建根据现场证据对一个管理平台中的数据进行研判后,迅速锁定了一名嫌疑人。经审讯,该嫌疑人如实交代了犯罪事实。“原来数据对我们的工作帮助很大。”徐宏建发现。从那以后,他一头扎进各个平台,熟悉操作功能,分析钻研数据。
受当时条件的限制,徐宏建他们6个人共用一台电脑。等其他人下班以后,徐宏建才能专心地坐在电脑前学习平台的操作和使用,当时他已经36岁。过了黄金学习年龄的他边摸索边记录,办公桌上的小台灯亮到凌晨两三点是常有的事。待完全掌握一个平台的使用,笔记已经记了厚厚的两本。
一个、两个、三个……随着数字化建设的推进,平台越来越多。出现一个,徐宏建就攻克一个。触类旁通,徐宏建渐渐得心应手。在他的电脑里,各类数据被分门别类地保存着,一目了然。“师傅对数据的熟悉已经达到了敏感的层次,只要有人动了他的平台数据,他总能第一时间发现。”徒弟胡海涛经常开玩笑地说,“我就想偷师傅的硬盘。”
结合各个平台的数据,徐宏建梳理了一份关于辖区人、房、企业的台账。梳理的过程也是熟悉的过程,徐宏建慢慢摸清了辖区的情况。再加上“铁脚板”,徐宏建如今对辖区情况可谓了然于胸,群众对他也逐渐认可。今年10月的一个晚上,工作人员在进行流调时,遇到一位当事人始终不接电话,也不在家。徐宏建用自己的手机给她发了条短信:“我是沙家浜派出所徐宏建,涉及疫情防控工作,请你接下电话。”
“我以为那些都是骚扰电话,但看到徐警官你的短信,我知道肯定有事,就赶紧过来了。”徐宏建发送短信后没多久,当事人直接把孩子从床上叫醒,一起到派出所配合调查。
这份台账也帮助处警民警更快地了解案件当事人的相关信息,从而精准快速地处置案件。今年疫情发生初期,这份台账更是帮了大忙。结合这份台账,徐宏建熟练操作平台,迅速比对出了未参加核酸检测人员的名单,比市级层面更快。相关部门得以更快、更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实现精准防控,织密疫情防控网。
在为疫情防控工作提供助力的同时,徐宏建不断更新完善台账。今年,全所的外来人口登记数据比去年多了1.万余人。10月份,徐宏建仅用5个工作日核实情况后又注销了4000多人,尽可能地保证数据的精准和完善。
不同于别人的“拿来主义”,徐宏建对平台、法律条例的“前世今生”都了然于胸,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用他徒弟的话说,“师傅对平台、法律条例相关知识的储备量已经达到了天花板级别。”因业务精湛,11月16日,市公安局治安大队特意邀请徐宏建参加座谈会,为明年的工作出谋划策。沙家浜派出所让徐宏建在每周例会上对社区民警进行基础管控培训,提升大家的业务能力。
脱下橄榄绿,穿上藏青蓝。从警16年,徐宏建玩转大数据,推动公安工作创新发展,守护了一方安宁。近年来,徐宏建的辖区发案率同比逐年下降约3.45%,且长期保持在低位,人民群众的安全感、满意度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