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常熟融入长三角一体化“核心圈”的步伐不断加快,以互联网、知识经济、高新技术为代表的新经济,正在常熟的高质量发展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引领作用。本报今起推出“新经济·新节奏·新动能”系列报道,记录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在常熟生根开花的喜人局面,展示创新创业人才敢为人先、勇立潮头的奋斗场景,和读者共同感受新经济给常熟带来的新节奏、新动能。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11月5日晚8时,位于常熟高新区的京东物流配送点又迎来新一波配送高峰。快递员邢晓磊飞快地将快递信息一一录入智能快递车系统,并将扫描好的快递放进智能快递车的仓储格内。随后,他和智能快递车兵分两路,开启又一轮的夜间配送工作。一个多月前,京东物流在常熟率先开创了智能快递车“领养计划”,邢晓磊第一时间报了名。如今,这位新搭档已经成为他的得力助手,不仅减轻了他的配送压力,还提升了送货量和配送效率。
智能快递车安全、有序运营的背后,离不开幕后科研人员的不懈努力。在离站点三四公里的京东物流智能发展研究院内,尽管已是夜晚,办公大楼内依旧灯火通明。在监控指挥中心,电子大屏实时记录着物流配送点的智能快递车部署及运行情况,指挥中心工作人员远程实时监控,保障其行驶安全。智能快递车看到红灯会停下来等待,遇到行人会自动绕行,全程保持每小时10公里的速度行驶。目前投放的智能快递车技术领先业内,所使用的L4级别自动驾驶技术运行功耗极低,比行业领先水平还要低10%,相当于仅用一只普通灯泡的功耗,就能满足自动驾驶的运算要求。为了提升车辆满足更多场景配送需求的能力,硬件系统工程师杨圣波正和伙伴们根据智能快递车白天收集反馈的信息利用晚上的时间进行调整。从早上9时开始工作,每天下班后加班至深夜,是研究院的常态。但杨圣波和伙伴们不觉得辛苦,“自动驾驶是一项前沿新技术,没有前人成熟的经验,所有人都在摸索中前进。”让智能快递车走得更稳、更远,配送更加精准,在新技术新经济前进的道路上奋斗,杨圣波和伙伴们深感自豪。
今年7月,京东物流智能发展研究院项目落户常熟国家大学科技园,打造智能仓储物流系统,自主研发京东全自动物流中心、京东无人机、京东智能快递车等系列尖端智能物流设备。短短3个月,首批30多辆智能快递车已在高新区和市区部分区域繁忙穿梭,成为快递小哥的亲密伙伴。投入运营的智能快递车共有5种车型,可满足不同场景的配送需求,其中最大的一款车箱载货空间达2立方米,单次出发可以配送500单以上。这些智能快递车能够帮助配送员大幅提高配送效率,给用户带去更贴心、更周到的个性化服务。智能快递车“领养计划”让技术创新与服务落地形成了良性循环,有助于自动驾驶技术与智能快递车更快地实现规模化落地与复制,服务于更多一线配送员和亿万消费者。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迭代升级,自动驾驶机器人也在迅速发展。京东物流X研究部智能驾驶部全国运营负责人宋鹏透露,公司计划在明年“618”之前在常熟高新区、经开区和市区全面覆盖智能配送服务,加速推进打造全球首个智能配送城。未来,智能快递车不仅可以应用于快递,还能覆盖送餐、医药等多个上门服务场景。随着AI技术的不断迭代,人类将从繁琐沉重的重复性劳动中解放出来,成为终端人工智能的掌控者,进而有能力去创造更高的价值,并提供更多个性化的服务。这一切正在常熟落地加速实现,智能配送网络或将成为未来智慧城市的新标配。